人保部授权环保领域唯一培训鉴定站 全国新职业技能人才(环保)培训基地
膜法水处理工艺膜污染机理与控制技术
作者:黄霞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3-02
本书全面介绍膜法水处理工艺,重点介绍膜生物反应器中的膜污染机理与控制技术。全书共6章,第1章主要介绍膜技术分类与特点、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膜污染的概念与分类、膜污染模型以及膜材料与膜污染表征方法,为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第2~6章分别介绍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过程特征、膜生物反应器混合液特性与膜污染潜势、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控制技术及其机理、二级出水臭氧微滤工艺膜污染及其控制机理以及膜法给水处理工艺膜污染特征与清洗。
版次:31
印刷时间:2017年03月02日
开本:128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圆脊精装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030465351
丛书名: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列著作
《大气颗粒物与区域复合污染》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列著作。《大气颗粒物与区域复合污染》在介绍大气颗粒物的基本性质、采样、分析表征和源解析方法的基础上,依托多年来在我国华北、华东、华南和西南等多个典型污染地区开展的现场观测、实验室分析和模型模拟。系统描述了一系列关于大气颗粒物浓度与化学组成的时空变化特征、形成机制和来源识别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同时,结合国内外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探讨了大气颗粒物的区域复合污染本质及其控制策略。《大气颗粒物与区域复合污染》内容丰富,数据翔实,论述严谨,是大气环境领域不可多得的科学专著。
贺克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区域复合大气污染与控制”创新团队带头人。长期在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领域开展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气颗粒物与复合污染识别、复杂源排放特征与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机动车污染与控制以及酸沉降与硫氮排放控制等。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60多篇,被SCI收录75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奖10项。
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大气污染与大气颗粒物
1.2 大气复合污染中的颗粒物
1.2.1 复合污染与大气复合污染
1.2.2 颗粒物与大气复合污染
1.3 大气颗粒物的环境影响——从空气污染到气候变化
1.3.1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3.2 对能见度的影响
1.3.3 对水循环和气候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2章 大气颗粒物的基本特征
2.1 粒径与粒径分布
2.2 形貌
2.3 化学组成
2.4 光学特性
2.4.1 光的散射和吸收
2.4.2 化学消光
2.5 大气过程与源汇机制
2.5.1 来源与形成
2.5.2 大气过程与去除
参考文献

第3章 大气颗粒物的采样方法
3.1 概述
3.2 环境采样
3.2.1 质量浓度采样
3.2.2 化学物种采样
3.2.3 汞的采样
3.2.4 常用的采样器
3.3 源采样
3.3.1 固定源
3.3.2 流动源
3.3.3 无组织排放
3.4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第4章 大气颗粒物的分析表征
4.1 概述
4.2 大气颗粒物的浓度测定
4.2.1 质量浓度
4.2.2 粒数浓度
4.2.3 浓度监测方法比较
4.3 大气颗粒物的样品前处理
4.4 无机元素
4.5 离子组分
4.5.1 比色法
4.5.2 分光光度法
4.5.3 离子色谱法
4.6 含碳组分
4.6.1 含碳组分总量
4.6.2 水溶性有机碳
4.6.3 有机组分单体
4.7 化学组分的在线分析
4.7.1 化学组分在线分析
4.7.2 单粒子化学组分在线分析
4.8 单颗粒显微分析
4.8.1 形貌分析
4.8.2 化学组分分析
4.9 同位素分析
4.9.1 碳同位素分析
4.9.2 铅同位素分析
参考文献

第5章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识别与解析方法
5.1 概述
5.2 扩散模型法
5.3 受体模型法
5.3.1 富集因子法
5.3.2 因子分析法
5.3.3 化学质量平衡法
5.3.4 PMF和UNMIX法
5.3.5 多元线性回归法
5.4 基于显微分析的源识别方法
参考文献

第6章 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6.1 概述
6.2 中国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
6.2.1 概况
6.2.2 典型区域及特大城市的PM2.5浓度时空变化
6.3 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
6.3.1 概况
6.3.2 PM2.5浓度的时空变化
6.3.3 北京PM2.5与PM10、TsP的浓度比较
6.3.4 北京大气颗粒物的锯齿型变化
6.3.5北京奥运会期间PM2.5浓度变化
6.4 北美地区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
6.5 欧洲和其他地区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
6.5.1 欧洲
6.5.2 其他地区
参考文献

第7章 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及其质量平衡
7.1 概述
7.2 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
7.2.1 北京PM2.5的化学组成
7.2.2 不同地区PM2 5的化学组成比较
7.3 PM2.5的化学物种构成方法
7.4 PM2.5的质量平衡
7.4.1 总体质量平衡
7.4.2 物种构成的季节与年际变化
7.4.3 特殊时段的质量平衡
7.5 PM2.5中未鉴别成分的可能来源
参考文献

第8章 水溶性离子与大气复合污染
8.1 概述
8.2 北京地区水溶性离子长期污染特征
8.2.1 无机离子时空变化特征
8.2.2 有机离子浓度特征
8.2.3 水溶性离子粒径分布
8.2.4 水溶性离子的气-固分配特征
8.2.5水溶性离子与气态污染物及气象因素相关性分析
8.2.6水溶性离子与复合污染特征
8.3 华北地区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北京奥运会案例
8.3.1 观测点选择
8.3.2 样品采集、分析与气象观测
8.3.3 奥运会前后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
8.4 珠三角广佛地区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
8.4.1 采样点选取与样品采集
8.4.2 水溶性离子浓度水平及化学组成
8.4.3 粒径分布
8.4.4 典型灰霾污染过程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
参考文献

第9章 含碳组分与大气复合污染
9.1 概述
9.2 大气颗粒物含碳组分污染特征
9.2.1 北京及周边地区
9.2.2 珠三角广佛地区
9.2.3 国内外相关研究
9.3 OC/EC相关性及二次有机气溶胶
9.3.1 OC、EC相关性
9.3.2 OC/EC比值
9.3.3 二次有机碳SOC
9.4 有机组分单体污染特征
9.4.1 正构烷烃
9.4.2 多环芳烃
9.4.3 有机酸
参考文献

第10章 大气颗粒物与区域复合污染的来源识别
10.1 概述
10.2 基于受体模型的来源解析
10.2.1 国内相关研究简述
10.2.2 无机元素的来源——富集因子分析
10.2.3 水溶性物种的来源——因子分析
10.2.4 有机组分单体来源分析
10.3 基于锯齿型规律的区域来源识别
10.3.1 物理识别
10.3.2 化学识别
10.3.3 定量估算
10.4 基于单颗粒显微分析的来源识别
10.4.1 北京PM10的来源
10.4.2 宁波PM2.5的来源
参考文献

第11章 大气颗粒物与区域复合污染的控制
11.1 控制法规与标准
11.1.1 美国
11.1.2 其他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
11.2 控制对策
11.2.1 欧美经验
11.2.2 中国实践
11.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大气颗粒物研究相关的部分网络资源
附录B 缩写词

  在大气颗粒物的有关研究中,大气颗粒物的分析测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继大气颗粒物采集之后的又一重要基础环节,是解析大气复合污染来源的重要前提。此外,对大气颗粒物环境管理而言,最基本的要求是得到6~7个主要组分的数据,从而得到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进一步理解排放源和环境受体之间的依存关系,为现行的和今后的相关法规和标准准备提供科学数据和决策依据,最终达到大气颗粒物削减排放的实际效果。
  对于大气颗粒物的分析有不同分类方法。根据采样手段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基于滤膜采样的分析和在线分析(或实时监测)。前者于实验室中进行,是一种传统分析方法,与第3章中所提及的不同滤膜、不同类型采样器等内容相关。后者是基于现场,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采样/分析技术,其优势在于能够捕获颗粒物短时间内的浓度或化学组成信息。从获取大气颗粒物信息的尺度上,又通常可以分为颗粒物综合分析(bulk panicle analysis)和单颗粒分析。
根据分析目标不同,可分为:质量浓度分析、化学组成分析、单颗粒分析和同位素分析。化学组成分析则可细分为无机元素分析、离子组分分析和含碳组分分析。含碳组分的分析又可进一步分为碳的总量分析和有机组分单体分析。这些不同化学组分的分析需要采用不同的仪器。称量法也可以视为一种分析手段,所获得的是颗粒物的质量浓度信息。上述质量浓度和基本化学组成分析一般能满足了解颗粒物的基本信息的需要。这种包含质量浓度、化学组分等诸多信息的分析称为全颗粒分析。单颗粒分析和同位素分析则既是一种化学分析手段,又是一种源解析的方法。

近期培训

2024年环境应急预案编制与评审从 24/02/25

线上

为提高企业及第三方环境服务机构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在环境应急方面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质,

我要报名

水环境领域设施运维、在线监测技 23/12/24

线上

各相关单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生活和工业污水排放量

我要报名

2022年“污、废水厂(站)运维人 22/11/05

南京

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污废水厂(站)日常管理,提高其运行质量,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充分发挥减

我要报名

版权说明 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