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衡量空气质量除了污染物浓度还有“能见度”。记者从环保部门获悉,江苏环境监测部门目前已完成监测仪器的采购,其中就有能见度监测仪。对此,不少市民觉得疑惑。就环保部门监测的能见度和气象部门监测的能见度有什么不同?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能见度好未必空气质量高没污染
“今天市区能见度在10公里以上。”气象部门发布的能见度监测结果,大家已经耳熟能祥详了。由于空气质量表述都是靠单调的数字显示,许多市民也喜欢用这种直观的方式来判断今天空气质量的好坏。而普遍认为,一般能见度越大,就说明空气质量越好。 然而,对于空气质量监测人员来说,这种方法虽然简单,却不一定科学。
环境监测人员告诉记者,“不推荐市民通过肉眼观测能见度来与空气质量的优劣直接画等号,因为公众感知到的能见度的影响因素非常多,能见度往往是水汽和污染共同作用的结果,空气质量的优劣一定要靠科学的监测来识别。”他举例说,“起雾时能见度低,感官差,由于此时风速小,静稳,污染容易累积,空气质量不会太好,但也不一定特别差。反过来,出现轻微浮尘天气时,公众感觉能见度很好,而事实上空气中有浮尘,空气质量还是超标的。所以,公众的感觉和实际的空气质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以才需要专业的监测仪器来检测。”
记者从江苏环境监测中心了解到,目前采购的一大批空气监测设备中,就有26台能见度的测量仪,这些仪器将分配到各市的监测站。 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大气室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解释说,“能见度的测量主要是在气象部门,过去环境监测做科研的时候也测量过南京部分地区的能见度,主要是用来研究能见度和污染物扩散之间的关系,所以并不是常规监测项目,而此次将根据省里统一部署增加监测内容。”
环保为何“多此一测”?
既然气象部门已监测能见度,环保部门为何还要“多此一测”?有关人士向记者解释说,“气象部门的能见度主要是在多雾天气出行时应用,但眼下的空气复合型污染已经和能见度密不可分。”
据介绍,多雾天气时,高速公路很可能由于能见度低关闭,以往靠目测,市民只能漫长等待,而气象部门有了监测体系后,如果雾很快消散,仪器便能马上测试到,并将情况同步转回分析平台,车辆可以马上正常通行。同样,由于地段影响,雾气很可能只是在某一路段,在能见度测试仪分析下,能轻松获得整个路段情况,并因地制宜地限速、分流,而不再是简单地关闭高速公路。
而环保部门能见度监测的应用则不同,专家表示,“此前环境污染物等指标,主要由环保部门监测;而与污染情况相关的灰霾预警,则由气象部门发布。 尤其是能见度这一指标,此前环保部门并不监测,或者靠目测,造成了空气环境质量报告与市民观感有时会有明显差距。而监测能见度后,有利于环保部门与气象部门加强合作,共同研究灰霾的成因和缓解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也让空气监测报告的‘优良’与蓝天白云真正画上等号。” 灰霾让南京更“近视”
能见度低和PM2.5关系密切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的专家记录了40年来南京能见度的变化,数据显示,上个世纪60年代,南京全年平均能见度为6.5公里,而到了70年代则降为5公里,到了80年代,这个数值继续下降,只有4.5公里,而到了2005年,南京人平均每天能见到的最远景物就变成4公里开外的东西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空气污染。
研究表明,空气中的颗粒物,特别是PM2.5这种超细颗粒物对光的吸收和散射能降低大气能见度,造成灰霾现象的发生。2009年7月20日,南京的“水晶天”能见度为25公里,监测到PM2.5的浓度只有8微克/立方米;2010年3月10日,监测到的能见度为18公里,PM2.5数值是30微克/立方米。也就是说,根据世卫组织的标准,空气能见度在18公里以上,南京PM2.5的24小时平均值能够达到规定的25微克/立方米的评价标准。
但是,在能见度低的情况下又是一种什么情况呢?例如,2009年11月23日,气象部门监测到的能见度为8公里,PM2.5数值是51微克/立方米;2010年1月26日,能见度7公里,PM2.5数值是78微克/立方米;2009年7月20日,能见度只有3公里,天气灰蒙蒙的,这一天监测到的PM2.5数值是133微克/立方米。专家解释,空气中的这种超细颗粒物形成灰霾天,已经让南京越来越“近视”。